發布時間:2025-06-24
“應急使命·2025”演習突出極端性專業性實戰性
推動新質救援能力轉化為新質戰斗力
6月24日上午,“應急使命·2025”極端災害事故場景新質救援能力檢驗性演習在黑龍江省東寧市、大興安嶺地區和河南省濮陽市、廣東省深圳市舉行。演習由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辦,應急管理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黑龍江省政府聯合承辦。
此次演習以研究破解極端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難題為牽引,圍繞斷路、斷網、斷電應急救援,原始林區重特大森林火災撲救,大型儲罐火災爆炸事故應急救援,城市高層建筑火災撲救4個專題,模擬極端災害事故場景展開,突出極端性、專業性和實戰性,聚焦推動新質救援能力轉化為新質戰斗力,提升極端事故災害場景下應急救援能力。
科技賦能救援
破解“三斷”困局
演習模擬受臺風殘余環流北上影響,黑龍江牡丹江東部地區遭遇歷史罕見極端強降雨,多條河段出現超警戒水位,東寧市洞庭村周邊區域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道路損毀、通信癱瘓、電力中斷,村莊300余名群眾被困,情況十分危急。
災情就是命令。面對“斷路、斷網、斷電”的嚴峻形勢,各單位迅速響應,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聯合救援就此展開。
在救援現場,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救援局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全面做好災情預警偵察,利用應急指揮“一張圖”和“久安”大模型激活大數據分析系統監測災害、輔助決策,借助衛星電話、北斗終端報送災情;無人機“集群作戰,互為接力”偵察,地面前突人員運用外骨骼深入災區,為救援提供關鍵信息。
打通生命救援通道,應急指揮通信網絡構建是關鍵。為此,多部門運用集成化、模塊化裝備,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指揮網絡。無人化裝備架設通信節點,遙控履帶式偵察機器人和信號中繼基站打通煤井井下指揮鏈路,保障救援指揮順暢。
在空中救援通道開辟中,應急管理部、國家消防救援局與中國安能集團配合,新質無人機通信平臺和救援直升機協同完成災情偵察、傷員轉運等任務;重載無人機和重型直升機空投吊運物資,移動式空管指揮系統監測空域,確保空中救援高效安全。
在水路救援通道搭建中,中國安能集團與國家消防救援局用無人艇、水下機器人測繪河道數據,自扶正舟艇轉移被困群眾,浮箱式動力舟橋開辟水上運輸通道。“源網荷儲”應急供電中,國家電網運用新技術、設備,實現小型水電站“黑啟動”“光伏+儲能”協同供電,保障重點區域電力供應。
此外,各單位密切配合,運用先進裝備技術,緊急對損毀通道、公網通信、主干線路進行搶通搶修。從搜救被困人員到修復損毀路段,從恢復通信到保障供電,各環節緊密銜接,展現出強大救援實力。
據悉,此次多領域、多場景演習,通過多部門協同作戰,檢驗并提升了我國應對“三斷”復合型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彰顯了國家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與能力。
空地協同配合
筑牢“綠色”防線
演習模擬黑龍江大興安嶺持續高溫不下,原始林區內腐殖層快速脫水,連續的干雷暴不斷襲來,一道閃電點燃山林,迅速形成高強度樹冠火,火借風勢、快速蔓延,對林區周邊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面對熊熊烈火,黑龍江省森林消防總隊、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迅速集結,開展火災撲救工作。
在演習模擬火場,大火肆虐、濃煙滾滾。搭載高通量衛星終端的直升機率先升空,如同“天眼”般地在林區上空盤旋,全景高速穩像光學雷達實時掃描,開展火情監測偵察;運用浮空平臺無人機、系留無人機等裝備,搭建現場中繼網絡,建立火場臨時通信鏈,將火情清晰呈現在指揮中心。全地形越野車、履帶式森林滅火摩托車進山入林,鋪設管帶遠程接力供水,高揚程水泵森林消防車與消防員們緊密配合,采用“多泵編組、兩翼對進”戰法,向火魔發起猛烈攻擊。
在火場一線,只見M-171型、M-26型直升機及時升空,將滅火人員和特種車輛精準投送到火場關鍵位置。兩棲輸送車、多功能履帶式牽引車在山林間疾馳,運送物資和人員。履帶式水炮車、履帶式森林滅火車組成“鋼鐵戰隊”,碾壓射水,撲滅明火。開帶機、挖掘機迅速開設防火隔離帶……一幅地空一體重裝大型機械滅火作戰圖呈現在眼前。
在定點處置無人機集群滅火中,偵察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激光雷達,對火場進行全方位勘察,快速建立三維地形模型。噴射滅火劑、噴射水無人機和吊桶無人機組成“空中滅火編隊”,對火點進行定點打擊。森林消防無人機、大載荷無人機等壓制高強度火點,噴火無人機適時點燒防火隔離帶,切斷火魔的“退路”。
同時,AG-600、新舟60、AT-802等固定翼滅火飛機從低空掠過,如同一道道“水龍”灑下甘霖;K-32型、直-8型直升機吊桶灑水、空投噸級滅火彈和滅火阻燃劑,從空中對火勢進行壓制,與地面力量緊密配合,將火魔徹底“降服”。
演習涉及4個大課目、20多種戰法,滅火手段有了全新變化。滅火戰法由地面向地空協同轉變,多部門協同作戰,牢牢筑起守護生態安全的“防火墻”。
多維空間作戰
鍛造“硬核”尖兵
隨著一聲刺耳的“轟”響,沖天火光瞬間撕破天際,滾滾濃煙裹挾著灼人熱浪升騰而起……一場震撼人心的大型儲罐火災爆炸事故應急救援行動專題演習,在河南省濮陽市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實訓演練濮陽基地驟然拉開帷幕。
模擬場景中,3號萬立外浮頂儲罐因極端天氣導致浮盤沉沒,罐內油品泛溢,近千平方米油面在強風作用下劇烈揮發,突遭雷擊引發劇烈閃爆,迅速形成全液面火災。200米內熱輻射強烈,情況萬分危急。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調動19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一場與“火魔”的生死競速緊急展開。
演習一開始,只見高低空無人機集群升空開展立體化協同偵察,耐高溫機器人、機器狗、監測雷達等裝備實施無人化態勢監測,依托大型儲罐數字孿生系統、3D建模系統及AI輔助救援信息系統開展信息化決策,火場態勢盡在掌握。
在“快速遠程供水供液”環節,無人機領航,大流量遠程供水系統、泵浦增壓消防車、水帶敷設消防車等裝備協同作業,保障遠距離大流量持續供水;裝卸機器人配合大噸位供液消防車、泡沫輸轉泵,快速輸轉泡沫液,為滅火提供充足物資支持。
在“全方位冷卻防護”行動中,耐高溫機器人抵近著火儲罐,以高壓水炮近距離冷卻;舉高噴射消防車與大跨距消防車組成外圍“遠程火力網”,實施立體攻擊;陣地主攻消防車精準壓制火點。救援指揮信息平臺實時抓取監測數據,智能分析火勢并預警危險區域,為救援人員構建安全防護屏障。
針對不同火災場景,各科目精準攻堅。“化工裝置立體火撲救”中,無人機、耐高溫機器人與舉高消防車構成立體防護網,工藝處置人員在水槍掩護下深入,開展關閥斷料,舉高噴射消防車突破火墻,結合3D建模與智能堵漏工具快速封堵泄漏點;“立式儲罐流淌火撲救”運用圍堵裝備與特種材料形成隔離帶,同步回收廢液;“球形儲罐噴射火撲救”通過耐高溫機器人和舉高消防車控燒、液氮泡沫消防車注氮遏制風險;“外浮頂儲罐全液面火撲救”集結重型裝備圍殲,智能平臺全程防護。
從火情偵察到精準滅火,從危情處置到安全防護,各科目緊密銜接、配合默契,展現出先進裝備與科學戰術的強大威力,為應對真實儲罐火災爆炸事故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守護我國油品戰略儲備安全注入一劑“強心針”。
智慧云端逆戰
守護“天際線”安全
“轟!”一聲悶響,廣東省深圳市某園區超高層建筑發生火災,火舌順著玻璃幕墻瘋狂攀爬,瞬間點燃上方樓層……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正是城市高層建筑火災撲救行動專題演習的場景。
演習模擬的超高層建筑火災堪稱“危機四伏”。火勢通過豎向管井和外立面呈高中低、內外多點立體燃燒,建筑內部與樓頂平臺大量人員被困,高層室內消防水泵損壞,建筑結構復雜,信號存在盲區;建筑周邊通道被占用,救援作業面受限,險情十分危急。
面對如此困局,國家消防救援局、廣東省消防救援總隊與深圳市政府聯合開展的五大演習科目,成為破局的關鍵。
在“火場態勢快速感知與信息獲取”科目中,城市巡防系統與偵察無人機集群升空,利用高清攝像頭和熱成像技術360度“掃描”建筑并建模;偵察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深入建筑內部,通過紅外及生命探測儀定位被困人員,人工智能系統實時分析數據輔助決策。
“疏散與搜救被困人員”是與死神的賽跑。參演單位采取多渠道定位技術鎖定被困者位置,消防智能頭盔與機器人聯動,為被困人員規劃逃生路線;大載重無人機、直升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組成“空中救援梯隊”,向樓頂投送防火毯、呼吸面罩等物資,將被困人員安全轉移。
在“破拆排煙與外部控火”環節,無人機攜帶破玻彈擊碎玻璃幕墻排煙;滅火無人機、舉高噴射消防車等形成“立體火力網”壓制火勢;自動移車機器人清理障礙物,開辟“生命通道”。“內攻登高與供水滅火”是最危險的攻堅行動。消防員穿戴有源外骨骼裝置,借助模塊化伴隨機器人,負重攀爬數十層樓梯內攻;屏風水槍、便攜式移動炮等裝備齊上陣,撲滅室內明火;高效水驅動排煙機、阻燃材料封堵豎井、孔洞,切斷火勢與煙霧蔓延路徑;高層供水消防車通過豎管將滅火劑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火場。
“現代化作戰支持保障”貫穿全程。系留無人機、通信機器人搭建空地通信網絡;單兵定位等系統監測消防員體征;機器人與后勤保障系統運送裝備物資,為救援提供堅實支撐。
這場在“云端”展開的逆戰,是對現代消防救援體系的全面檢驗。從智能偵察到立體救援,從科技攻堅到后勤保障,每一個環節都彰顯著我國應對高層建筑火災的智慧與決心,為守護城市“天際線”安全提供了實戰經驗。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應急使命·2025”演習獲得圓滿成功,充分檢驗了體系救援、專業救援、新質救援能力,實踐探索以改革創新推動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路徑,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文章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